查看原文
其他

孩子叛逆、无法沟通 的 心理原因

李雪爱与自由 初心心理 2021-12-31




欢  迎  到  新  浪  微  博
@  李  雪  爱  与  自  由
与  李  雪  评  论  互  动




文 | 李雪



01



首先,沟通是什么意思



一些家长抱怨孩子不愿意跟自己沟通,没有机会了解孩子的想法。诚实点吧,你那是想跟孩子沟通吗?你只是想说服孩子听你的,达成你自己的“美好愿景”。


沟通,不是话术。不是我运用了××沟通技巧,孩子的情绪就没有了,孩子就不再哭闹好好说话了,孩子就不执着非要买那个玩具了,孩子就能自觉写作业了……


沟通的前提,不是希望对方变成另外一个样子,只是愿意了解对方的需要,并且诚实地讲出自己的需要,看看如何创造性的达成共赢。



没有孩子不喜欢沟通,他们只是不喜欢父母的虚伪而已。



02



“你死我活’的‘教育”



人与人的真实需求,可以共存共赢。但小我的自恋,只能活一个。


比如,妈妈和宝宝都需要足够的睡眠休息,这个真实的需求是可以共存的。而且方法其实非常简单:妈妈随顺婴儿,彻底放弃控制孩子的入睡时间,跟着孩子一起呼吸,活在当下,孩子和妈妈自然能协调一致睡眠规律。同时,家里人也要全力支持妈妈,帮助妈妈分担。


但是自恋的小我,把婴儿不肯入睡视为对自己的攻击,那么就需要“睡眠训练”大法来反击婴儿,击碎婴儿的自恋,保全父母的自恋。被父母吸掉生命力的孩子,将来极可能靠吸食自己的下一代来填补恐惧的黑洞,算是祖传的悲伤。


自恋被剥夺的婴儿,发展出虚假自体,虚假自体就是由自恋幻想组成的。等婴儿长大成了父母,继续剥夺孩子的自恋,捍卫自己的自恋。


所以,孩子“不写作业”“不按时睡觉”“不听话”,这都不是事情本身,而是父母的自恋存亡战:孩子不如我所愿,父母感觉自己要被逼死了,于是为一点点小事情歇斯底里逼迫孩子,那么孩子自然也容易变得歇斯底里。


一旦孩子变得歇斯底里,比如打了妈妈,他/她就成了板上钉钉的错误孩子,妈妈就成了那个可怜的、付出一切还要被孩子如此对待的受害者。


然后所有人都有理由跳出来指责这个孩子,因为他/她错得板上钉钉啊!他/她居然打自己妈妈!这样的孩子,必须揍一顿让他明白打人是错的!


品品这逻辑:用打孩子一顿,让孩子明白不可以打人。


这就是中国家庭永恒上演的戏码,包括育儿专家也一样参与其中,只不过育儿专家比普通人厉害的是,普通人就是揍一顿,育儿专家可以“正确地打孩子”,打完还能让孩子感恩自己的良苦用心……简称心灵PUA术。


用打孩子,教育孩子不应该打人;用训斥孩子,教育孩子应该礼貌言行;用逼着孩子上进,教育孩子人都应该自己努力向上……这些荒诞至极的“教育”,最受主流欢迎。



辅助阅读:点开以下链接,即可获取更详尽的解析


①《 睡眠训练 与 哭声免疫,核心是:绝望 》


②《 停止睡眠训练,孩子还能重新信任这个世界 》


③《 孩子长期沉迷游戏,只有两个原因 》


④《 你常讲的“小我”“自恋”是指什么 》


⑤《 最可怕的痛苦 —— 不存在感 》



03



诚实,不会造成创伤



家长无需完美,诚实即可。诚实的家长不会给孩子留下心理创伤。


我自恋暴怒打骂了孩子,没问题,除非证悟了,否则没有人能保证一辈子不失控。


问题仅仅出在,打骂孩子之后,我是诚实的面对自己的暴力行为,还是去心灵PUA,让孩子明白我的“良苦用心”?


嘴馋,想偷邻居家的鸡,这是道德不佳。偷完还要发表一通打倒地主的言论让邻居感谢我,这是人性之恶。


孩子不会因为父母不完美而受伤,孩子会看见:这就是真实的人,都是不完美的,真诚的人之间,关系是牢固的。


如果去PUA孩子,孩子的内在就被扭曲了,无法区分爱与非爱,会把别人侵犯自己边界,操控自己,当作是对自己的重视和爱。


诚实,首先是对自己的诚实,是成年人的自我负责,下面举几个例子。


-


孩子跟你说:老师说,爸爸妈妈养育我很辛苦!


可以回孩子:爸妈选择生下你,养育你既是我们的责任也是我们爱的事情,投入其中,是幸福的感觉呀。


-


孩子对你说:你是不是不开心了?


可以回孩子:我因为自己的事情有情绪,会自己处理好。


-


孩子对你说:爸爸妈妈你们是不是吵架了?


可以回孩子:爸妈有冲突,我们会自己处理好,对你的感情不会变。


-


孩子对你说:妈妈我要努力将来让你过上幸福日子。


可以回孩子:大人的幸福是大人的事情,我们会自己负责,不是你的责任。


-


孩子对你说:老师说男子汉要保护女性,妈妈我保护你。


可以回孩子:男人、女人都一样,都可以自我保护,同时尊重别人的边界,不去侵犯别人。人和人之间互相帮助,但女性不是弱者,不需要男性的特别保护。何况妈妈是成年人,你是孩子,是妈妈有责任保护你呀。



辅助阅读:点开链接获取更详尽的解析


①《 没忘了做孩子的感受,就能做好父母 》


②《 父母无需完美,但需诚实 》



04



父母宣言



承认真相,看清界限,就是对孩子的爱与保护。


父母可以是孩子遭遇挫折时的“减震器”。当孩子遭遇意外,比如受到老师虐待、家里发生重大变故比如破产等,父母如何做能够不给孩子留下心理创伤?


孩子对一个事情严重程度的判断,很大取决于父母的态度。我们都会观察到,遇到危险,孩子第一时间去看父母的脸。如果父母镇定,孩子会觉得,这个事情会被解决,会过去的。


发生了重大意外,父母尽量让生活节奏保持稳定,比如孩子有兄弟姐妹的话,依然让他们正常上学,父母尽量不要因为处理危机而完全放弃事业,那样的话,孩子会产生整个生活都因为这个危机而崩塌了,充满恐惧感和罪疚感。


父母保持敞开的态度愿意倾听孩子的感受,跟孩子探讨危机事件,了解孩子的担忧。父母给孩子感觉是:无论怎样,父母不会被吓到,不会因此崩溃,那么孩子也就有力量从创伤中愈合。


父母可以做生活压力的过滤器,而不是把压力传递给孩子。


正常的家庭:父母是孩子的避风港,父母的生存压力、家族成员之间的矛盾、教育体制对孩子的压迫等等,这些焦虑压力,经由父母的过滤尽量不传递给孩子,这样孩子能够生长出稳定而强韧的人格,内在真实有力。


倒置的家庭:父母无休止的把压力倾诉给孩子,并且要求孩子听话、要求孩子完成自己的理想,来安抚父母。这样的孩子看上去早熟、懂事儿。但是人格基础非常脆弱,经常在全能自恋的躁狂状态中想象自己很强有力,可以拯救父母,遇到挫折后又陷入自我攻击,感到抑郁无助和恐惧,心灵在这样的两极中不断被撕扯折磨。


对于小时候需要安抚父母的孩子,父母作为保护孩子的力量是缺位的。这带来一个非常可怕的结果:孩子内心缺乏边界感。


他们容易对人和事儿产生无边无际的控制欲和责任感。一点失控都会冲击自我,他们想象自己应该是全知全能把握一切。


他们活得非常累,总是处在无意识的紧张中,手头必须在忙着解决个问题才行。不敢让自己放松一会,不敢相信岁月能够静好无事,总觉得一时轻松的背后有灾难在等着自己,所以不能停下来,必须一直焦虑着记挂着某些事情才可以。




-    父    母    宣    言    -




无论生活多么艰难,我知道,这是大人的事儿,我不会向孩子倾诉苦难,这样孩子将来能够自己创造丰盛。


无论夫妻感情多么恶劣,我知道,这不是孩子的错。我支持孩子既爱他的父亲也爱他的母亲,我不会向孩子说配偶的坏话。


无论养育孩子给我造成多少负担和压力,我知道,生养孩子是我自己的选择,我不会要求孩子来感恩我、安抚我、弥补我。这样孩子知道爱不是债,他能够没有愧疚感的享受自己的生命。


无论我处在多大的情绪痛苦中,我知道,这不是孩子应该承担的。我可以向同辈人和专业人士寻求帮助,并且告诉孩子:妈妈、爸爸知道你很关心和想要帮助妈妈、爸爸。但我的痛苦是我们大人的事儿,我们大人会自己学习处理,不断成长。而你,只需要做你自己就好。🧡


人类受苦都来源于没有现实边界的剧情幻想。而父母宣言,是停止给孩子制造幻想的宣言,孩子可以稳稳的活在现实边界中,创造自己的无限可能。

 

 

作者 | 李雪

心理学学者,新浪微博@李雪爱与自由。著有《当我遇见一个人》《走出剧情》《有限责任家庭》。当当、京东、淘宝、亚马逊全平台在售。


公众号 | 初心心理

公众号 | 李雪爱与自由


编辑 | 林诗野

插图 | 电影《地球一夜》截图






欢  迎  到  新  浪  微  博
@  李  雪  爱  与  自  由
与  李  雪  评  论  互  动




    2017


    2019










用淘宝App扫码逛一逛

店铺名:李雪爱与自由

李雪设计的衣服和白茶






初   心   商   城





李   雪   直   播







 

咱自己的心理社区。







: .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,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,轻点两下取消在看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